糊涂的国耻|谁毁了圆明园
2017-09-22 二大爷 ps:最近关于国耻的文章提了鸦片战争的真实起因。很多人问起。参见这篇。也许这篇能更好的解释近代史的可笑歪曲。 关于耻辱这件事,有些人的神经总是特别的脆弱,过不去的情感节点比比皆是,动不动就上升到“国耻”的地步。其中尤以火烧圆明园最为著名,俨然“国耻”的标准,成为控诉侵略者贪婪成性的最有力证据,或是说明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绝佳例证。“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,为了掩盖罪证,毁尸灭迹”,[1]成了很多教科书里的标准表述。但很遗憾,这不是史实。出于某些原因,用脸谱化的表达来突出某些刻意要得出的结论,只能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悲哀。 一、愚蠢的王朝 作为外来的殖民政权,满清以一个十几万人马的小民族,征服上亿人口的大民族,问鼎中原,成功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。在入关之后,从八旗制度的奴隶社会一举跳跃进入华夏成熟的封建文明,跨度太大,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没有转过身来。 一方面他要以华夏正统欺骗笼络汉人,一方面又始终以殖民者、奴隶主的心态防范汉人。联蒙制汉是满清的基本国策,而立国的两百多年,八旗子弟饱食终日,整个民族都是寄生状态。从心眼里,满清统治阶层是没有所谓的“多民族国家”的概念的,这只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意淫。所以满清的那种“对外要脸不要钱,对内要钱不要脸”的心态让很多人不解。 因为满清深知友邦只是争利,不会夺权,而家奴们一旦造反,那就是要变天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满清只能代表一小撮满蒙统治阶层的利益,绝不会代表中国的利益,更不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,对于普通人而言,连“友邦”都不如。 1842年,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修理之后,满清被迫签署了打开国门的《南京条约》。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,这个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开篇就是讲平等的——“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。”[2]也就是说,那种以上邦大国的姿态装逼格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。精明的美国人和法国人当然不甘落后,不费一兵一卒,稍加恐吓,就和吓破胆的满清签署了《中美望厦条约》、《中法黄埔条约》等一系列条约。美国人比较讲究与时俱进,在《望厦条约》第34条规定“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,应候十二年后,两国派员公平酌办”。也就是12年后咱们再商量要不要根据情况改。 事实上这些条约满清并没有完全执行,举个例子,五口通商,...